作为行业领军者,鹰瞳科技专注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覆盖精准检测与创新治疗的双引擎战略,为慢性疾病及眼健康管理提供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
精准检测板块
依托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深度算法平台,我们在慢性疾病及眼科疾病的早期检测、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领域保持行业领先。作为中国首批基于眼底视网膜AI技术提供AI检测服务的企业之一,我们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及大健康领域。核心产品包括眼底诊断人工智能软件(SaMD)、健康风险评估系统及智能检测硬件,打造了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检测生态。
创新治疗板块
在检测能力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拓展至近视防控及视觉训练领域,推出面向儿童及青少年的人工智能治疗解决方案,涵盖近视、斜弱视等视力健康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从检测、评估到干预的闭环管理,助力用户获得精准、个性化的视力健康改善方案。精准检测+创新治疗的双引擎战略,不仅强化了我们的市场运营协同效应,还进一步拓展了产品应用场景,使我们的解决方案从医院临床科室延伸至基层医疗机构、大健康生态及眼健康管理领域,赋能更广泛的人群享受高效、智能的眼健康服务。
我们秉承「让健康无处不在」的使命,不断拓展服务网点,提升检测与治疗量,并基于此实现规模性的收入增长。在持续优化销售策略的过程中,报告期内,我们的活跃服务网点从5,671个增加到7,883个,同比增长39.01%。通过SaMD和健康风险评估方案,我们在报告期内共检测了7.10百万病例,同比增长3.87%。
2024年同比2023年,服务网点增加的同时,鹰瞳医疗板块块中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UV数同比增长50%以上。
Airdoc-AIFUNDUS (1.0)及AI-FUNDUSCAMERA-P在过去两年中已成功获得欧盟、东南亚、中东及非洲等多个国际市场相关机构的监管许可和批准。具体而言,Airdoc-AIFUNDUS (1.0)已获得欧盟、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南非、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马来西亚的监管批准或注册,且AI-FUNDUSCAMERA-P已获得欧盟、印度尼西亚、南非、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泰国的监管批准或注册。
1. 我们的产品组合
我们在诊断及治疗一体化的战略佈局上持续深化,成功构建了涵盖检测与治疗两大功能的产品矩阵,包括视网膜检测AI、近视防控AI及视觉训练AI三大医疗AI产品线。同时,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万语大语言模型」,我们为三条核心产品线注入了强大的智能驱动力,实现了诊疗闭环的全面整合。
视网膜检测AI产品致力于解决慢性疾病及眼底併发症早期检测与诊断领域的巨大医疗需求缺口。通过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视网膜影像识别技术,我们提供了早期检测、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覆盖广泛的疾病及病灶类型。该产品矩阵包括用于检测和诊断的软件医疗器械、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以及专有的人工智能硬件设备,形成了软硬件结合的智能化诊疗体系。
视觉训练AI数字疗法产品通过引入AI眼动追踪和AI训练指导模块,结合自主研发的
高精度眼动仪及配套算法,开发了视觉训练平台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在临床应用中实现了创新突破,获得了专业医生及客户的高度认可。
在近视防控AI领域,我们凭借领先的研发能力,推出了基于PBM-LED的无创光生物调节近视治疗产品,进一步巩固了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该产品已获得医疗器械证书,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精准契合客户需求,填补了市场空白。
视网膜检测AI
视网膜检测AI产品线,隶属于检测产品矩阵,包括用于检测及辅助诊断的SaMD、健康风险评估方案和独有的智能硬件设备。
视网膜检测AI辅助诊断的SaMD核心产品Airdoc-AIFUNDUS,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SaMD产品,分为三个版本:
·1.0版本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能够辅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其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并兼容市面上大多数眼底相机。
·2.0版本针对多种眼底病症,已完成临床试验并提交注册申请。
·3.0版本专注于病理性近视及视网膜脱落的诊断。
根据过去几年的业务发展、市场需求及监管政策的变化,我们结合市场需求对产品管线进行了调整,从单一的市场检测产品线,扩展为诊疗一体化的产品架构,同时调低了Airdoc-AIFUNDUS 3.0版本的注册优先级,集中资源全力推进治疗产品的发展。
此外,我们已开发用于青光眼和白内障检测的SaMD产品,分别于2020年6月和2022年1月获得上海市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证书。基于现有的技术平台,我们正在开发用于多种病症检测及辅助诊断的SaMD产品,进一步拓展AI医疗应用场景。
我们的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依托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技术,为终端用户提供精准的健康评估与风险筛查服务,覆盖多种疾病及病灶检测。目前,系统已支持55种病灶及疾病风险的识别,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医疗健康需求。在医疗领域,我们的主要客户包括但不限于综合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及体检中心等;在大健康领域,客户群体涵盖保险公司、视光中心及药店等多类机构。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技术能力,扩大检测范围,涵盖更多相关疾病风险评估,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并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我们的产品体系包括三款自主研发的眼底相机,适配于辅助诊断 SaMD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软硬件结合的医疗健康服务整体方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我们有效优化现有眼底相机的使用体验,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检测效率。
·AI-FUNDUSCAMERA-P系列为便携、自动、自助式眼底相机,无需专业操作人员即可完成视网膜影像采集。该产品于2021年3月获得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二类医疗器械证书,并实现商业化应用。2024年,公司推出了面向家庭端及小B市场的便携式眼底相机,其已于2025年1月获得国家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证书,此款眼底相机,通过AI技术赋能优化与使用全新的光学和结构创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检测便捷性。
·AI-FUNDUSCAMERA-M是一款多模态健康扫瞄仪,集成了多种生物传感器,支持多项健康检测功能。其眼底相机模块已于2024年8月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证书,并计划于2025年进一步拓展功能,包括裂隙灯检查及乾眼筛查等。
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产品研发,拓宽应用场景,为医疗机构及大健康行业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健康筛查与疾病风险评估解决方案。
近视防控AI
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我们依托全球领先的视网膜AI算法平台和万语大语言模型,成功研发并商业化落地了AI驱动的近视综合干预方案。隶属于治疗产品矩阵。核心产品近视光照治疗仪采用LED光源,率先获得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认证。该设备创新性地应用PBM-LED环形光斑专利技术(中国注册专利号:ZL 202410456292.3,国际PCT专利佈局中),通过靶向光生物调节疗法实现非接触、无创式的近视干预。配合近视光疗应用发佈了适合近视检查和光疗验配的眼底AI评估产品,形成了面向视光的近视光疗+眼底AI验配综合解决方案。近视光照治疗仪在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斩获医疗技术类最高荣誉 — 特别嘉许金奖。
视觉训练AI
视觉训练AI产品隶属于治疗产品矩阵,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证书,并广泛应用于医院斜弱视治疗。该产品提供近500种训练内容,涵盖刺激训练、精细训练、同时视训练、融合训练及立体视训练等多个阶段,全方位支持斜弱视康复。通过院内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实现医院与家庭的无缝对接,显著提升患者训练的便捷性与依从性。
报告期内,我们进一步优化视觉训练 AI数字疗法,新增AI眼动和AI训练指导模块,提升训练的智能化与个性化水平。AI眼动依托AI算法,可低成本追踪瞳孔大小、眨眼频率及视线轨迹,模拟训练人眼的注视、扫视和追随功能。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动追踪算法,可精准估计视线方向,广泛适用于视觉训练及阅读能力评估。AI训练指导结合设备摄像头与AI行为管理算法,实时监测训练过程,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姿势、训练距离及专注度的即时反馈,解决家庭训练缺乏专业指导的问题,从而提升训练效果。
此外,我们自主研发视觉训练一体机,集成我们自研的高精度眼动仪及配套算法,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视觉训练体验。
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 AI视觉训练技术,提升康复训练的精准性与便捷性,进一步推动智能化视觉康复解决方案的发展。
上市规则第18A.08(3)条规定的警示声明:我们可能最终无法开发及销售我们的核心产品AIRDOC-AIFUNDUS。
2. 我们的研发及技术
我们的视网膜检测AI获得了中国首款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第三类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响识别辅助诊断产品。我们的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早期检测、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在科学理论、临床试验数据及临床途径方面经充分验证,并获FDA批准的MOA等效产品概念验证临床试验结果的支持。我们还在《柳叶刀》系列、《英国眼科学杂誌》及《英国皮肤病学杂誌》等权威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及在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例如国际医学图像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干预协会)上发表了超过20篇论文。此外,《自然》系列等多种权威同行评审科学期刊均报道过我们产品的高性能。针对适用于慢性病的价格低廉和高效的解决方案的需求,我们相信通过加强诊断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以及提供无创、准确、快速、有效且可扩展的诊断解决方案,我们的人工智能早期检测及诊断解决方案能满足相关需求。
由于我们的Airdoc-AIFUNDUS内置算法可实现高度适应性,因此可与广泛的眼底相机品牌及型号兼容。不同的眼底相机具有不同的影像特性,在亮度、颜色、噪声水平及视角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已使用来自各种眼底相机的影像对Airdoc-AIFUNDUS进行了训练,以确保可在无需考虑所使用照相机型号的情况下,拥有一致且准确的分析结果。此外,我们利用数据增强功能生成更具差异性的影像,并对Airdoc-AIFUNDUS进行了训练,以实现更高的兼容性。
我们的Airdoc-AIFUNDUS (1.0)经过了中国15个不同机构的数据的训练,可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我们的数据在性别、年龄、地理区域及其他人口特徵方面都各不相同,覆盖了全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通过使用此等数据训练我们的 Airdoc-AIFUNDUS及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产品性能的多维分析,我们可以确保我们的产品始终如一地对所有客户有效,从而扩展我们产品于各市场上的适用性。我们的Airdoc-AIFUNDUS包含自动质量控制功能,能通过多个独立探测器来验证视网膜区域、聚焦、色彩平衡及曝光。该功能实时评估每一张捕捉到的影像,并在影像质量不合格时提醒用户,从而确保在患者离开前捕捉到可用的影像。传统的质量控制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来评估视网膜影像的质量,存在许多缺陷。例如,操作者可能不曾接受评估影像质量所必需的专业培训,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评估所有捕获的图像,而且不同操作者之间很难保持评估标准的一致性。我们的自动实时影像质量控制解决了该等问题,通过提高可及性和效率,提升诊断质量及减少对经验丰富的医生的依赖。
在报告期内,我们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王晓瑛教授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协会(ASCRS)和欧洲白内障和屈光外科医师协会(ESCRS)官方杂誌 —《白内障与屈光手术杂誌(JCRS)》发表,该研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探讨了拱高(vault)以及其他眼生物测量参数对ICL植入术后预测屈光误差的影响,提出并验证了一种相比现有计算方法更为准确的术后屈光度预测方法。该研究能够进一步定量分析了拱高和屈光度的关联,有助于眼科医生更好地为每个个体选择最适合的ICL。
在报告期内,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赵培泉教授团队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子刊《iScience》。研究团队创新提出了一种新的半监督深度学习模型,使用少量标注数据和大量未标注数据来提升模型的分类性能,旨在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动分期所需的数据标注成本。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在大幅减少临床场景下标注需求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分类效果。
我们AI-FUNDUSCAMERA-M完成了研发阶段,该产品将能够纳入额外模块,用于诊断不同类型的潜在疾病。该产品眼底相机模块已于2024年8月获得国家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认证,并计划于2025年进一步拓展其他检测功能。同时我们面向C端和小B端市场的新一代的AI-FUNDUSCAMERA-P系列相机,于报告期内完成研发,并于2025年1月获国家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认证。
我们的近视光照治疗仪采用LED光源,率先获得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认证。该设备创新性地应用PBM-LED环形光斑专利技术(中国注册专利号:ZL 202410456292.3,国际PCT专利佈局中),通过靶向光生物调节疗法实现非接触、无创式的近视干预。
在报告期内,研发的AI眼动技术有望低成本的将眼动仪应用于眼科视觉健康领域,基于普通RGB摄像头的AI训练指导有望构建鹰瞳特色的AI视觉训练数字疗法,形成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我们获得40项新专利,包括20项发明、8项实用新型及12项外观设计。迄今为止,我们拥有专利270项,其中发明128项、实用新型64项及外观设计78项,亦拥有100项软件版权。
3. 商业化发展
我们公司现已成功构建视网膜检测AI、近视防控AI及视觉训练AI三大医疗AI产品线。我们的视网膜检测AI产品组合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技术,提供早期检测、精准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能够广泛应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的筛查与管理。与此同时,我们的近视防控AI与视觉训练AI产品深度融合,与视网膜检测AI协同赋能,构建了一体化的智能诊疗体系。这一体系覆盖全年龄段及全生命週期,从AI驱动的检查与验配、智能评估与预测分析,到近视的预防、矫正与控制,再到斜弱视的AI视觉训练,全面整合诊疗闭环,提升诊疗的智能化与精准度。此外,依托我们自主研发的「万语大语言模型」,我们为三大核心产品线注入强大的智能驱动力,不仅优化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也显著提升了商业化落地的效率,助力医疗机构与用户获得更优质的智能诊疗服务。
视网膜检测AI产品。于报告期期间,我们的客户数量从2023年的551个减少到2024年的492个,使用我们的SaMD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活跃服务网点数量从5,671个增加到7,883个,同比增长39.01%。就我们提供的SaMD或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而言,根据我们提供检测服务的实际用量,我们向客户按次收费。于报告期内,我们平均每次检测收费为人民币15.89元(通过提供人工智能软件解决方案的收入除以检测次数计算得出),较2023年同期的每次检测人民币22.60元同比下降29.7%。
近视防控AI产品。在报告期内我们的近视防控AI产品使用次数达到402.5万,同比增长352.1%,服务用户数量2.3万,同比增长61.8%。
视觉训练AI。视觉训练AI产品训练次数达到了201.71万,家庭训练服务用户数量达到1.7万,到院训练服务用户数达到17.5万,并且,我们的视觉训练AI产品已经覆盖全国800余家医院,帮助39.2万名患者康复。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们营销团队有94名成员组成的,为客户提供全生命週期的定制化支持。我们的销售及营销团队由销售、市场营销、产品解决方案和客户成功等职能组成,覆盖不同地理区域及商业化管道。我们为销售及营销人员提供全面培训,包括企业文化、产品知识、医学理论及营销策略等以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
视网膜检测AI
视网膜检测AI产品线覆盖多个市场应用场景,主要包括鹰瞳医疗场景、大健康场景和眼健康场景。
鹰瞳医疗场景
鹰瞳医疗场景覆盖包括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诊所)及体检中心在内的医疗机构。为了成为医生的极大助力,解决医疗资源欠缺地区资深视网膜专家数量不足的问题,我们鹰瞳医疗解决方案主要满足检测及辅助诊断某些适应症的临床需求,提供诸多定量测量指标,如出血及渗出总面积及数量。
对于面向医院的销售,我们致力将Airdoc-AIFUNDUS (1.0)纳入中国大部分省份的定价指引,据此,医院可就该等医疗服务向患者单独收费。截至本公告日期,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及江苏的地方政府机关已发佈我们产品相关的定价指引,据此,我们的Airdoc-AIFUNDUS可作为新增收费项目。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及体检中心而言,由于我们谨此预见到巨大机遇,因此亦向其销售我们的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
我们致力于扩大产品在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覆盖。于报告期内,我们将Airdoc-AIFUNDUS (1.0)销售给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网点数量和检测数量都有较大的增长。其中,医院的覆盖活跃网点数量达到了417家,同比增长51.1%;检测次数达到了40.1万,同比增长65.5%。基层医疗机构的覆盖活跃网点数达到了2,092家,同比增长71.3%;检测次数达到103.4万,同比增长62.6%。此外,全国超过350个体检中心部署了我们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其中,部分体检中心对我们软件产品的复购率达到了50%以上。我们还基于自研的万语语言大模型,支持爱康集团推出智能AI数字人「ikkie」 — 爱康集团首个AI健康管家,实现了体检知识、疾病咨询、报告解读、智能问答的互动式医疗知识问答,服务覆盖检前、检中、检后全环节,为用户提供实时、智能、精准、连接的全新体验。
于报告期间,我们通过销售Airdoc-AIFUNDUS (1.0)视网膜相机,来自鹰瞳医疗业务的收入达到人民币51.9百万元。
我们在鹰瞳医疗场景下业务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我们以AI技术赋能行业升级,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同时,我们的产品已经进入医院的体检科、内分泌科、眼科以及妇产科、心内科科室,涉及的部分医院有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此外,报告期间,我们获得了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应用场景的项目,并成功在北京市海淀区政务云上开发部署了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辅助诊断软件Airdoc-AIFUNDUS (1.0)及随访算法。这次实践首次将眼底AI算法与国产芯片寒武纪GPU相匹配,同时还构建了以北京市海淀区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的AI区域基层医疗筛查、随访及转诊新模式。
大健康场景
大健康场景涵盖了诸多非严肃医疗场景,如保险公司及医药公司,我们向该客户群体提供聚焦于慢性疾病的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随著健康管理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类型的商业场景涌现出来成为特定人群日常健康管理的入口,该等商业场景也急于更好地满足其终端用户特定的健康服务需求。我们赋能大健康场景以提供人工智能驱动的慢性疾病风险因素评估及健康持续监测服务,从而让更多的终端用户在更多的商业场景下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在金融保险业务场景下,我们助力保险公司及银行精准、高效、持续地评估客户健康状况,并提供健康检查服务。报告期内,我们为多家顶尖商业保险公司提供解决方案,包括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邮政储蓄银行和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在河北省邮政储蓄银行,我们已在全省超过400个营业网点成功部署「视网膜初级筛查眼底摄像检查与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为邮储银行客户群体提供先进的眼底健康监测服务,累计服务客户数量已超过145,000人。报告期内,我们来自大健康场景的收入达人民币27.6百万元。
眼健康场景
眼健康管理场景主要包含视光中心、眼镜店及政府赞助视力筛查项目,我们向该客户群体提供聚焦于视网膜状况的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我们推出AI赋能的鹰瞳眼健康产品方案,相关产品可检测出包含血管类、神经类,以及出血、斑块等异常表现在内的30多项的眼健康风险,并结合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视网膜变化和屈光进展进行预测,通过对进展参数的监测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眼健康管理,产出适用于配镜及眼健康管理场景的可视化报告,在提升价值感的同时,大大降低在专业领域对人的依赖,助力机构专业眼健康能力和业务业绩的双线提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实现从AI识别分析到数字化管理,再到落地支持的全方位流程,为眼健康业务提供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于报告期内,通过我们有效的分销商,我们的解决方案已视光连锁机构部署,所覆盖的服务网点数量为2,828个,同比增长42.4%。
于报告期内,我们录得来自鹰瞳眼健康业务的收入为人民币33.2百万元。
此外,随著我们海外CE标誌的注册业务的进展,报告期内,我们积极佈局海外市场业务,并在智利、西班牙、捷克、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南非及马来西亚,均取得了业务进展。
于报告期内,我们来自海外的收入达到人民币9.6百万元,占我们报告期内总收入的6.1%。
近视防控AI
在近视防控领域,公司顺应政策的变化,率先研发了采用Airdoc PBM-LED光源的近视光照治疗仪,获得了国家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证书。同时,鹰瞳近视光照治疗仪接入了自主研发的万语大语言模型,使近视光照治疗仪从单一的治疗工具转型为具备高度自主决策能力的「家庭视光师」。通过精准追踪眼轴变化、生成结构化的视觉健康报告,并提供基于数据的个性化干预建议,不仅优化了光生物调节疗法(PBMT)的疗效,还为用户构建了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近视防控管理体系。
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构建基于PBM-LED近视光照治疗仪的经销服务体系和星级门店服务体系,目前该产品已覆盖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1,200个眼视光门店,计划2025年覆盖眼视光门店3,000个,服务5万青少年患者。
报告期内,我们来自近视防控AI产品线的收入达人民币28.2百万元。
视觉训练AI
我们研发的视觉训练AI产品已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证书,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治疗斜弱视的场合。该产品包含了一系列全面的视觉训练方案,如刺激训练、精细训练、同时视训练、融合训练及立体视训练等,全面支持斜弱视治疗的各个阶段,旨在提高患者的视觉功能。我们提供的治疗方式分为到院训练和家庭训练两种,实现医院与家庭的无缝对接,极大提升了患者训练的便捷性。截至目前,我们已开发出包括各类视功能检查和训练系统在内的产品线,并推出了近500种训练软件。我们的产品主打多媒体数字化治疗,不仅趣味性强,而且会持续进行更新升级。基于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能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训练方案。长期的训练实践证明,患者能保持较高的治疗依从性,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
基于与权威眼科机构的深度临床研究,我们创新性发现眼动精度与视功能发育的密切关联,据此自主研发高灵敏度眼动追踪技术,结合AI视觉分析算法融入训练系统。
该技术突破不仅实现治疗过程的精准调控,更为探索视神经发育机制提供了创新工具,目前已应用于多家三甲医院的眼科临床治疗,获得医生与患者的双向认可。
报告期内,我们来自视觉训练AI产品线的收入达人民币15.5百万元。
4. 生产力
成本控制及质量保证对我们而言一直至关重要。为了优化成本结构,将生产工作主力转向我们位于湖南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制造基地。此制造基地占地近5,000平米,拥有完善的测试和生产设备,于2022年10月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后开始投产,并在2023年获得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们的工厂严格执行6S精益管理体系及ERP生产管理系统,确保生产效率并符合所有必须的安全措施和法
律法规的要求。目前我们的长沙生产基地管理团队近30人,均具备专业医疗器械生产相关经验。目前运营四条生产线、无尘车间,能够制造多种类型的设备和具备产品研发实验的能力,产能约为100,000台眼底相机╱年。
报告期内,我们在长沙工厂投入建立的可靠性实验室,目前拥有涵盖高低温衝击实验机,盐雾实验机,紫外线(UV)测试机,沙尘实验箱等各类设备共计15种,可承接实验项目达20余项,完全满足研发、生产等各类实验需求。通过设立长沙工厂,我们能够加强成本及质量控制并相信我们于未来将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在2025年,我们将持续拓展销售渠道,推动以AI辅助诊断为基础的等核心检测业务的销售增长。此外,我们将重点佈局近视防控、视觉训练等治疗业务,进一步拓展市场版图,夯实未来战略方向。此外,我们还会继续加大万语大语言模型的研发投入,使其更好地赋能各个产品线,助力公司在技术前沿保持领先地位。我们也将积极探索并拓展C端市场,加大在C端领域的投入力度,通过创新业务模式和渠道佈局,推动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在提升收入的同时,我们将强化成本管控、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盈亏平衡,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增长。
此外,我们已为全面进军海外市场做好了充分准备。随著我们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南非等市场的持续扩展,我们的全球业务足迹将进一步扩大。我们坚信,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专业的服务,这些市场将逐步接纳并认可我们的品牌。特别是在中东地区,我们计划于2025年加大该市场开拓力度,预计该区域的销售额将稳步增长。
我们的万语大语言模型(「万语LLM」)技术正引领行业变革,并日益融入日常生活。我们持续加大对万语LLM技术的研发投入,将其深度融合至产品与服务体系。当前,我们正积极佈局战略,将万语LLM应用于辅助问诊、疾病检测及个性化医疗建议等场景,打造智能化、诊疗一体化的医疗解决方案,提升医生与患者的连接效率,实现无时空限制的精准医疗服务。
随著长沙制造基地实验室的完善,我们的视网膜检测AI、近视防控AI和视觉训练AI三大版块产品将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我们将继续精简成本,提高毛利率。
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投入研发力量,将全面的人工智能治疗解决方案整合至我们现有的诊断技术中。我们亦将继续致力于提高产能,扩大全球覆盖率,并推出「让健康无处不在」的下一代产品。